廉政史话——品读韩非子的选人用人观
纪委办公室   2017-12-25 16:40:53 作者:王红梅 来源: 未知

 

品读韩非子的选人用人观

 

 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,他吸收了道、儒、墨各家的思想,提出了以“法”为中心的“法、术、势”三者合一的封建统治术。其对选人用人工作有着鲜明的观点、深刻的见解。

  “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将必发于卒伍。”这是《韩非子?显学》中的观点。无论有盖世才华,还是有凌云壮志,莫不需要基层的历练和滋养,才能成大器。纵观历史,不少功勋卓著的将相都是从基层选拔出来的。东晋名相桓温任过荆州刺史、谢安任过吴郡太守,北宋寇准在多地任地方官。唐朝名将薛仁贵、宋朝名将岳飞也都是出身于卒伍。刘邦打败项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刘邦做过泗水亭长,较之贵族出身的项羽,更熟悉基层生活,更了解群众心理。无疑,基层是事业的根基,是干部成长的摇篮。没有在基层摸爬滚打的经历,难免会脱离群众、脱离实际。

  韩非子主张“按实考形”,凭实绩选人。《韩非子?外储说左上》记载:有一个叫儿说的宋国人,以“白马不是马”的论点说服了齐国稷下所有善辩的人。但他乘坐白马过关口时,收税人看到白马却坚持按马的标准收税。一个人凭借虚浮的言辞,即使能辩赢全国,但在事实面前却无法瞒过一个守门的吏卒。空谈误国,实干兴邦,古往今来,留下了多少深刻的教训。赵括纸上谈兵,导致长平之败,四十五万军队全军覆没。马谡自诩“熟读兵书,颇知兵法”,却经不起实战的检验,最终造成失街亭一战的惨败。刘备曾告诫说,言过其实之人,不可大用。凭工作能力和实绩来选拔干部,才能做到“功当其事,事当其言,则赏;若功不当其事,事不当其言,则罚”。

  韩非子主张“人性恶”,但在用人方面,他主张“贤之用、能之使”,用有德之人、有才之人。《韩非子?难势》中有句话:“勿为虎傅翼。将飞入邑,择人而食之。”如果有才无德之人掌握权势,等于给老虎装上翅膀。自古以来,国之乱臣,家之败子,都是德不足之人。夏桀、商纣用权力撒野,建高台、酒池耗尽民力,设置炮烙酷刑残害生命。权力掌握在德才兼备的人手里,会强国富民;掌握在有才无德的人手里,则会祸国殃民。

  法治思想是韩非子思想的核心。他认为,如果凭名声推举人才,那么臣子就会在私底下热衷于拉拢关系、结党营私。“明主使法择人,不自举也;使法量功,不自度也。”要根据章法来选任人才,而不是凭自己的喜恶;根据法规来衡量功的大小,而不是凭主观揣度。战国时期的韩相申不害一次为他的堂兄向韩昭侯请求官职,韩昭侯不答应,申不害很不高兴。韩昭侯对他说:“我采用你的建议建立了法度,按功劳授予官职。你现在怎么又来破坏法度呢?”申不害知道自己错了,赶紧赔罪。后来,在申不害的辅佐下,韩昭侯始终遵循法度,内修政务,外御强敌,国势安定。因此,“诚有功,则虽疏贱必赏;诚有过,则虽近爱必诛”,是干部选拔任用的生命力所在。

  韩非子强调势治,“夫有材而无势,虽贤不能制不肖。”尧是平民的时候,不能治理几户人家,不是因为他没有德才,而是因为他地位低下。齐国名相管仲还是一个无名小卒时,多次与鲍叔牙谋划事情,结果都闹得很狼狈。有人就笑鲍叔牙:“你不是说管仲很有才吗?怎么常常办不成事呢?”鲍叔牙答道:“纵有聪明,还得趁形势;纵有锄头,还得待农时。如果让管仲遇上好机会,一定会百不失一。”果不其然,经鲍叔牙力荐,管仲成为齐国上卿,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。这些无不说明,人的发展受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,即便是优秀的人,如果没有合适的平台,也难以展现才华。“故势不便,非所以逞能也。”由此可见选人用人工作的重要性。

  悠悠千古,斯人已去。韩非子思想中的从基层选人、凭实绩选人、以德选人、用制度选人和不拘一格用人的选人用人观,今天亦有现实的借鉴和启示意义。